【中国农机网 行业要闻】近年来,马铃薯主粮化成为了居高不下的热点,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追溯马铃薯主粮化的概念,正式出台是在2010年的“两会”上,但直到2015年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京举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使得马铃薯主粮化的声音开始广受关注。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马铃薯产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实现马铃薯由副食向主食的转变,成为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我国第四大主粮。
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马铃薯主粮化是必然还是偶然?
1.马铃薯主粮化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理想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膳食的要求以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马铃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人体必需的七大类营养物质,且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结构有益身体健康,开发马铃薯主粮化产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2.马铃薯主粮化是开辟国家粮食安全新途径的战略选择。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马铃薯。目前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吨多点,但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把马铃薯亩产提高到2吨。这样年产鲜薯可增加2亿吨,将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3.马铃薯主粮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马铃薯生长需水少,其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这使它可能成为雨养农业的一种主推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马铃薯产业发展迎来大利好时机
农业部公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促进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2.巨大市场拉动。还有五年时间就实现个“一百年目标”,将进入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新阶段,城乡居民对马铃薯主食的消费需求将增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拓展出口市场。
3.科技创新支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新业态应运而生,马铃薯提质增效内在动力持续增强。需要牢牢把握机遇,贯彻发展新理念,以强烈的责任、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马铃薯产业化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要满足潜力巨大的市场,还需要从各环节入手,不断加快产业化步伐。
1.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马铃薯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各地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用地、电、水、气等价格优惠。加大对马铃薯生产的投入,支持种薯生产、贮藏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与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探索马铃薯产业信贷保障和保险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马铃薯主食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
2.加大科研投入。中央、地方财政科技计划要大力支持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选育、主食产品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推动组建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引导和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鼓励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搞好产销衔接。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各种产销对接活动,扶持各类专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发展主食产品直接配送,搭建产销直挂平台,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马铃薯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指导马铃薯跨区域有序流通,增强对市场突发异动的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防止出现“卖薯难”。
4.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马铃薯主食产品分类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接轨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快相关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马铃薯主食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质量监管,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5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形式,加大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马铃薯营养知识、推广主食产品。举办富有特色的马铃薯节、马铃薯营养活动周、产品交易会和营养餐计划推广等活动;举办马铃薯产业开发成就展和制作技术培训,展示马铃薯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马铃薯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