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的农业
机器人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2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方宪法、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担任执行主席,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苗中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康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以“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为题,对比分析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国际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机器人发展历程及现状、自主无人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提出面向农业生产场景需求通过新材料、新型执行机构提升农业机器人作业能力的期望。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作“AI赋能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范式创新及途径”报告,阐述了AI与农业机器人双螺旋发展演进历程和深度耦合创新范式,指出AI将成为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和融合的创新引擎,提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落地路径与挑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部长吴海华以“我国农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为题,对比梳理了国内外农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和需求,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业机器人产业面临技术不成熟、应用效益不显著、投资回报率不高、产业生态不完善等问题。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国内外差距与发展趋势、AI赋能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范式创新及途径、产业发展的短板及建议对策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员胡小鹿认为,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都有其作业场景,但普遍存在笨重、灵活度低的缺点,提出应关注灵巧执行机构的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吕彦锋提出农业领域亟需农业版的“ImageNet”,须具备与复杂环境实时交互、自主决策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民赞指出,在传统栽培模式下开发
收获机器人难度很大,建议可从改进农艺和栽培模式或作物生长形态方面出发,简化或消除机器识别、选择对象等动作,由选择性收获转变为统一收获,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业机器人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为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关键环节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对种植环境差异化、核心技术融合协同机制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各方需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关键技术研发与规则制定并重,构建创新生态,共同推动农业机器人自主、高效、规模化生产、应用。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协作机器人、高性能机械臂和伺服电机、减速器、
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应用情况。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