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内蒙古2025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5-06-26 09:40:0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阅读量:18476 评论

  2025年内蒙古全区玉米主要病虫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595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在东部玉米主产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玉米叶螨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和赤峰市等地中等发生,局部重发生;玉米大斑病在东部玉米主产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坚持防病虫提单产和品质并举,在玉米主产区实现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推进。
 
  二、防控策略
 
  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的原则,突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施秸秆打捆离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采取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绿色防治技术,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
 
  秸秆打捆离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食诱剂、性诱剂诱杀;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防控玉米螟;在生物育种品种批准种植区域,选用农业农村部审定的转基因玉米抗虫品种控制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
 
  (二)地下害虫、蚜虫等苗期害虫
 
  土壤深翻30cm以上,压低虫源基数;可用含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硫双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三)叶螨(红蜘蛛)
 
  播种至出苗前,清除田边地头杂草,玉米3-5叶期喷施除草剂和杀螨剂。点片发生时或7月上旬,选用唑螨酯等喷雾,重点喷洒田块周边和玉米中下部叶片背面及地头杂草。
 
  (四)双斑长跗萤叶甲
 
  在玉米吐丝授粉期,平均单穗花丝超过5头时进行防治,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喷施,亩下水量达到3升以上。
 
  (五)玉米北方炭疽病、大小斑病等叶部病害
 
  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健康栽培。在玉米心叶末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制剂或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代森铵、氟硅唑、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等杀菌剂喷施。
 
  (六)瘤黑粉、丝黑穗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及时排涝。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打捆离田、深翻土壤等措施处理秸秆及残茬。
 
  (二)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不同区域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进行二次包衣。
 
  (三)成虫诱杀技术
 
  在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性诱剂、食诱剂、杀虫灯诱杀技术。
 
  (四)苗期害虫防控技术
 
  根据苗期害虫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虫剂喷雾防治。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中后期“一喷多促”技术
 
  心叶末期至灌浆初期,根据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集中连片种植区使用植保无人机或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六)赤眼蜂防虫技术
 
  在玉米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每亩放蜂1.5—2万头,分两次统一释放,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7天为第二次放蜂时间。
 
  五、注意事项
 
  (一)食诱、性诱、灯诱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灯光诱杀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
 
  (二)注重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
 
  (三)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品种时,应注意非靶标病虫害的防控。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