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网 科技创新】 自1996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始终把设施农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扩规模、强链条、促升级,全力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3万亩,年产蔬菜163万吨,覆盖16个镇乡街、203个行政村,从业人员7.3万户、17.5万人,年人均增收8200余元。近年来,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生产设施种植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24年,承办全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挂牌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
一、坚持规模化发展不动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始终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思路,以集中连片、规模化园区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制定出台《宁城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专项行动方案》《设施蔬菜产业“促提升、赶寿光、做全区排头兵”行动实施方案》《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12个。现已建成万亩日光温室园区8处、千亩园区64处,形成了南部黄瓜,中东部辣椒和圆茄,北部番茄、东部韭菜,西部山区食用菌的产业布局,单一品种面积均达到万亩以上。全县因发展设施农业被评为国家产业强镇1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15个。
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连续18年出台扶持政策,实行补贴资金、补贴规模、考核分值“三个不设上限”激励政策。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统筹衔接资金、项目资金、京蒙协作资金等,集中向设施农业产业投入。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投入各类项目资金8.7亿元,发放建设补贴1.8亿元,协调银行贷款32亿元。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新建日光温室按棚室占地面积每亩补贴4万元,新建高标准冷棚每亩补贴6000元。争取农发行贷款4.9亿元,专项用于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和老旧棚区改造。
服务跟进、人才支撑。由县农牧局牵头,组成20支专项工作队,在土地流转、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与中国农科院等9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团队工作站1个,教学科研示范基地16处,培训基地7处,自治区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成功挂牌。累计培养“土专家”“田秀才”3000余人;依托基层党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6家,发展经纪人队伍800余人。
二、坚持全链条发力不松劲,产业优势持续巩固
生产环节抓引领示范。与山东凯盛浩丰、王健集团、江苏绿港等设施农业头部企业合作,总投资12亿元,建设高标准智慧园区3处、高端智能
玻璃温室35万平方米。引进山东安信、辽宁正合农业等企业,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9处,年育苗能力达到4亿株。
加工环节抓集聚扩能。按照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中央厨房和预制菜
加工中心”的发展定位,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京蒙协作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已入驻北京千喜鹤、北京吉奥、鲜尔康、爱牧科技、韩帝泡菜、同福集团等食品加工企业。
流通环节抓补短强基。投资3亿元,建设总面积6.4万平方米的京东物流集配中心。投资25亿元,建设占地1000亩的中农联国际冷链物流电商科技产业园。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230亩的北京首农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基地。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盒马鲜生等20余家线上线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年销售额达到60亿元,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要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三、坚持现代化转型不停步,产业升级加速推进
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建成丰码科技、安信数字种苗标准化、现代化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园区3处,示范应用温湿度智能管控、精准水肥一体化、影像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实现节水、减肥、减药、省工,引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迈向“数字赋能”的新时代。
实施“质量强农”行动,制定具有宁城特色的建设和种植技术标准10项,建成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39个,全面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初步形成了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
实施“品牌兴农”行动,启用“宁城宁果”区域公用品牌,25个蔬菜产品先后通过绿色、有机认证,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宁城番茄”“宁城羊肚菌”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宁城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