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时刻:内蒙古玉米单产再破6项纪录,金秋测产捷报频传

2025-10-13 09:21:0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阅读量:770 评论

  金秋十月,内蒙古广袤的玉米田迎来收获季,田间测产数据不断刷新,玉米单产连创新高,这背后是科技赋能的技术突破,更是自治区各级粮油、土肥、植保、种业、农机、耕保、农田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粮食生产的生动实践。
 
  多地测产破纪录,高产典型竞相涌现
 
  伴随测产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区玉米高产典型不断涌现。截至10月12日,玉米测产已在百亩田、千亩方上创下六项高产纪录。
 
  百亩田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圐圙补隆村的玉米百亩高产田平均亩产达1480.34公斤,刷新自治区百亩高产记录。
 
  千亩方上,巴彦淖尔市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的玉米千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421.77公斤,刷新自治区玉米千亩高产纪录;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双泡子村千亩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1304.6公斤/亩,再次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高产纪录。
 
  沙地玉米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530亩沙地平均亩产1348.07公斤,一举刷新全国沙地玉米高产新纪录;通辽市奈曼旗百亩沙地玉米平均产量达到1236.79公斤/亩,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查干淖尔嘎查千亩沙地玉米平均产量达到1146.43公斤/亩,双双创下东北春玉米区沙地玉米百亩、千亩方高产新纪录。
 
  此次自治区大范围测产严格遵循《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测产工作实施方案》,测产以“专家支撑、农户参与、公开透明”为核心,融“三个突出”要求。依托单产提升技术专家库,吸纳本地“乡土”专家。专家组对标标准,按“随机选点、规范取样、精准测量”操作,多方监督、过程透明、数据可靠,为高产成果提供权威支撑,确保了高产成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四梁八柱强支撑,多部门共管见实效
 
  玉米高产涌现的背后,既是种植户科学种植的积极实践,更是内蒙古自治区上下协同推进单产提升工作的系统成果。巴彦淖尔高产田经营者张润、杨福喜等种植户感慨道:“产量的显著提升,离不开近几年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精准选种、精准整地、高质量播种、科学化控、精准水肥、精准防控、精准收获等技术措施,不断更新种植理念、提升技术水平,最终获得高产!”通辽市扎鲁特旗海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海洋说对着自己的玉米田说道:“今年,合作社共种植了3000亩玉米,全面采用了玉米密植技术,并严格遵循技术规范进行科学化管理,每亩植株数高达7200余株,取得的成效也很满意。”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切感慨,既是科学种植技术扎根基层的生动见证,更印证了内蒙古“顶层统筹+技术赋能+农户实践”单产提升体系的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农牧厅出台《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聚焦“增产、增收、增效”,提16条政策措施及41条细化举措,为单产提升提供精准政策指引。政策落地中,各级农业推广部门以“服务下沉”推动“培训+指导+宣传”模式。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内蒙古推广应用超2000万亩,成为粮食增产的“核心引擎”。这份亮眼成绩,源于自治区将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的战略部署与强力推动。
 
  这些玉米高产新纪录的诞生,是内蒙古自治区单产提升工作“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生动缩影。随着全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大面积测产工作的有序推进,各地高产纪录有望再次突破。下一步,内蒙古将持续以单产提升为核心,深化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推动现代化大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各主产盟市也将结合地域特点,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