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通辽市深入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工作部署,集中政策、人才和技术等资源优势,高质量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建设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准确评估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成效和经验,通辽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以一套“组合拳”扎实推进测产工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成绩单”提供支撑。
一、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
从9月初开始,通辽市积极对接中国农科院专家,兼顾“数据准确”和“高效减负”,依据自治区方案,反复研究测产方案,统一理论测产、实收测产记录表和汇总表。初测记录表里明确了地块、经纬度、株行距、穗数等内容,增加病虫害、秃尖等基本信息。9月16日,市里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组建8个67人组成专业技术服务组,与8个旗县区实现“一对一”对接,全程跟踪指导测产各环节,确保工作起步稳、推进顺利。
二、强化培训,锻炼“专业队”
为尽量保证测产数据的客观准确,通辽市提前组织5次系统性培训,覆盖市、县、乡三级技术人员。培训紧扣玉米测产技术标准与实操需求,从理论测产、实收测产流程细化,到样点选择、数据表填写规范,再到精准定位技巧、误差控制方法,均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练”模式深入教学,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操作要点,为测产精准性打下坚实基础。
三、天地结合,效验“精准度”
根据千万亩示范区上图入库情况,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引入遥感监测系统开展长势监控和评估,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明博、张国强两位专家,分别开展线上、线下专题授课,重点讲解“遥感监测技术与实地人工测产”深度融合应用。初测结束后,将测产点位经纬度及结果上传至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通过技术比对、反复验证,推动测产工作从“人工判断”向“科学量化”升级,有效提升数据可信度与工作效率,为测产质量再添一重保障。
四、合力攻坚,刷新“进度表”
各旗县区结合测产任务面积,细化工作计划,共组建72个测产小组、动员近400人参与,且对所有测产人员开展多轮技术再培训,从株行距测量、取样误差规避,到产量公式参数与数据记录规范,资深农技人员逐项示范、手把手教学。自9月20日起,测产团队全面开启“白+黑”工作模式,采取“分区包片”方式全域同步进行,以“点上突破、面上提升”为路径,聚焦千亩方、万亩片高产示范区,同步推进十万亩、百万亩、千万亩示范区测产。各旗县每日及时上报测产数据,市级层面根据反馈动态调度,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截至当前,全市已完成732.51万亩玉米测产,筛选出高产“苗头地块”,详实的产量记录为复测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撑。
五、核验复测,严把“产量关”
9月30日,通辽市邀请国家、自治区级、市级及本土专家共40余人次,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专家与技术人员放弃休假,携带专业测产仪器深入田间,通过实收测产的方式对旗县初测结果进行核验。测产过程中,还邀请农户全程参与监督,专家和技术员始终保持严谨客观态度,从实地丈量、精准穗收、准确称重、数定穗数、选定样穗、人工脱粒、测出籽率、测量水分到最终产量计算,全过程一丝不苟完成每一项操作,确保数据准确、客观。
随着全市测产工作稳步推进,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奈曼旗义隆永镇的10万亩玉米田首创乡镇级“吨粮田”;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3000亩玉米田更创下平均亩产1272.93公斤(含水率14%)的高产佳绩。
此次测产工作,不仅是对通辽市千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全面“体检”,更是对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的一次实战“练兵”,广泛宣传了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典型做法,为明年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经验保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