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共渗工艺原理:
碳氮共渗是以渗碳为主同时渗入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渗氮层硬度虽高但渗层较浅,而渗碳层虽硬化深度大,但表面硬度较低的缺点。
应用较广泛的只有气体法和盐浴法。气体碳氮共渗介质是渗碳剂和渗氮剂的混合气,例如滴煤油(或乙醇、丙酮)、通氨;吸热或放热型气体中酌加高碳势富化气并通氨;三乙醇胺或溶入尿素的醇连续滴注。[C]、[N]原子的产生机制除与渗碳、渗氮相同外,还有共渗剂之间的合成和分解:
CO+NH3===HCN+H2O
CH4+NH3===HCN+3H2
2HCN===2[C]+2[N]+H2
碳氮共渗并淬火、回火后的组织为含氮马氏体、碳氮化合物和残余奥氏体。深0.6~1.0mm的碳氮共渗层的强度、耐磨性与深1.0~1.5mm的渗碳层相当。为减少变形,中等载荷齿轮等可用低于870℃的碳氮共渗代替930℃进行的渗碳。
随着稀土催渗(碳稀土共渗)和可部分取代浅层渗碳与碳氮共渗的氮碳共渗或硫氮碳共渗的推广,碳氮共渗的应用面有变窄趋势。
碳氮共渗是在模具零件表层同时渗入碳、氮的热处理过程。与单一渗 碳相比,碳氮共渗有许多特点,如碳氮共渗温度较渗碳温度低,因而渗碳 过程中奥氏体晶粒较细小,共渗后一般可直接淬火。因此简化了生产工序, 节约了能源,并减少了模具零件的变形。
碳氮共渗的主要特点:
1) 气体碳氮共渗的力学性能兼顾于渗碳层和渗氮层的优点。与渗碳层 相比表面硬度更高、耐磨性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蚀性,以及由于共渗 层存在残留压应力而提高了钢的疲劳极限; 与渗氮相比,共渗层深度深, 表面脆性小。
2) 由于氮的渗入提高了渗层的淬透性,共渗后可用渗碳温度较低及较 缓冷却介质淬火,减少了模具的变形,而且奥氏体晶粒比渗碳细,提高了 模具零件的心部韧性。
3) 气体碳氮共渗速度大于单独渗碳或单独渗氮的速度,缩短了生产 周期。
4) 碳氮共渗适用于基体具有良好韧性,而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的模 具零件,如塑料模及冲裁模中的凸模及凹模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