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植保无人机前景美好,但现实堪忧

2019年03月11日 09:40来源: >>进入该公司展台人气:2317


  植保无人机应该是有史以来资本市场关注的农机产品了,行业被资本过早地追逐,在前期的确加快了行业的发展,但也过早透支了行业的价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技术、生产、营销或服务任何一种或这几种因素的综合叠加。
 
  国内植保无人飞机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产业,终要看能不能形成像小麦收割机、水稻收割机一样的全国性跨区作业市场。但跨区作业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作业价格,有可观的收益,机手才愿意长途奔袭,但植保无人飞机在作业服务市场,一开头就坏了规矩:低价竞争,而欧洲和日本市场上,植保无人作业是服务,价格很合理,欧美、日本等地区飞防作业每亩收费也在人民币100元以上。
 
  据调研,全国各地的植保飞防服务价格根据地区和作业对象不同,在5~20元/亩。今年据说有人将价格压低在3元/亩。据专家分析,飞防植保服务,按每台飞机每年作业1.5万亩次,每亩次纯利润3元来计算,每台植保无人机需要“健康”经营5年才能回本。以经营为主的农机,如果在两年内收不回成本,这种农机将不会得到经营者的青眜。
 
  植保无人飞机本身是一种小众产品,使用范围和需求有限,并且由于涉及低空飞行,其飞航范围和空间也受到严格限制,另外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其操作也是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所以种种的限制决定了植保无人飞机必然是一个在特定领域、有限范围内使用的专业设备,而非大家寄予厚望的大众化、指数量级产品。
 
  今天,无人机飞行携带的相机高光谱分辨率,更好的灵活性,其他像温度传感器,测高法激光和雷达。所有这些都可以携带飞行,数据还可以即时分析。导航系统在无人机自动驾驶中的使用让确保准确位置图像的飞行规划成为现实。并且通过使用防止无人机飞跃地理边界的地理围栏技术,导航系统确保无人机保持在设定区域飞行。
 
  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前景很美好但应用很耗时。法规成为广泛推广的主要障碍。现行的法规和基础设施也没有无人机的推广做准备。重量分级、大高度和远飞行距离以及额外的观察手,这些方面的要求各国不同。法规方面的进步将会引导农业领域无人机型号的选用以及拥有者或飞行员的类型——农场主或服务提供商。这一科技也对解决新的管制事项提出了要求。例如,隐私和数据保护法规需要定义或重新定义。
 
  另一个障碍是数据的处理和转化。让相机飞起来是一回事,可是要把这些数据转化成建议则*是另一回事。将反射比转化成各种指数的算法已经存在很多年。但基于遥感的建议仍很少见。也因为引起偏差的可能因素有很多,仅仅依靠遥感信息是不够的,这对于市场中的植保无人机新兴企业这样的新加入者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那样可能会吹嘘传感器技术的能力,也会让农场主失望。农业简单,但不容易。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农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农机网,https://www.nongjx.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