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俗称为“灰包病”。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特别是水稻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如不高度重视,加强防治,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还因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大大降低了稻米品质。
一、稻曲病的危害
水稻稻曲病只在穗部发病,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受侵染的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形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稻曲代替米粒。
稻曲病病菌萌发、发育的zui适温度为25~30℃,34℃以上或12℃以下病菌不能生长。稻曲病病菌可侵染水稻的花和幼颖。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为水稻孕穗中期,破口扬花后则很少侵入。
在孕穗末期至水稻抽穗期,如遇到湿度大,温度适宜,日夜温差小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同时该病在品种之间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该病的发生与施氮肥不合理呈正相关,氮肥偏多,水稻中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低洼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二、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一)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及时摘除并销毁病粒;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
(二)药剂防治:水稻破口前7-10天*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一次,每亩可选用12.5%欧博(氟环唑)40-50ml,或者23%尊保(醚菌•氟环唑)40-50ml,每亩兑水30L细水喷雾。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农机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