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哪些因素制约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

时间:2016/8/29阅读:912
分享:
   对于已经购买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用户而言,买来了无人机,却并不代表能用得好。一位此前已经接受了一周的无人机农业喷洒训练的农民表示,今年他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了自家的600多亩高标准稻田,全程的操作都是从外面找的“飞手”完成的,自己并没有进行操作。操作不熟练平时不敢飞,怕摔坏了不好处理。
  当前,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大瓶颈就是行业实力不均,服务能力不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是配套服务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民用无人机逐渐兴起,但是相关配套的工业产业链集中在深圳等地区,在植保无人机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发生重要部件损毁的情况,其维修的时间成本很高。此外,在日常维护方面,相关用户群体的经验也不足。
  对于开展无人机植保的公司来说,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公司业务量上升快,但是服务人手不足;而对于一些小型的以组装和销售无人机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后续服务跟不上。不能方便地得到有保障的后续服务,使很多潜在的植保无人机用户群体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却不敢轻易尝试。
  纵然,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产业已经起步,但基本上还处于自由生长阶段。由于植保无人机产业并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家表示,国内植保无人机zui大的发展瓶颈可能还在于没有确定的行业标准,包括无人机本身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无人机植保方面的标准。不仅如此,专门的监管法律法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有相关业内人士就表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那么政府就无法出台相关的支持和补贴政策。
  根据2015年1月,*办公厅、*办公厅印发《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除新产品补贴试点外,补贴机具应是已获得部级或省级有效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但是,目前全国明确出台了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标准的省份,仅有深圳对于各种业务类型的民用无人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情况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标准的制定可以由各地公司联合成立行业协会,并采取公司和当地的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的方式探索解决。在此基础上,应主动获得政府部门重视,从而争取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的范围。
  农业植保无人机在国内推广过程中遭遇的这三重挑战,也侧面说明了这样的情况:民用无人机不够贴近民生,尽管的融资*地注入到民用无人机行业,但岂能纸上谈兵,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不是靠媒体大肆报道吹捧出来的,还是要更接地气,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行。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