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印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指引

2025-04-21 10:23:20 来源: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阅读量:14282 评论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关于印发《山西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指引》的通知
 
晋农机推一发〔2025〕4号
 
  各市、县农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为大面积推进我省玉米单产提升,进一步加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装备支撑。省农机中心总结全省近年粮油单产提升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成效提炼的技术规范,围绕先进适用、增产潜力大的农机化技术装备“怎么选、怎么调、怎么用”等农民机手关心的现实问题,指导基层农机化推广人员和种植主体科学规范应用,持续推进气力式精量播种机等装备配套升级,制定了《山西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细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助力我省玉米大面积提升单产。
 
  附件:山西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指引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2025年4月17日
 
山西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配套机具应用指引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以合理增密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和高质量机械作业为保障,综合施策解决玉米提升种植密度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问题,是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主推技术。为防止我省玉米密植可能出现的倒伏、早衰与抗逆性降低、空杆、小穗、水肥资源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合理构建耕层、均匀精密播种和科学水肥调控、化控防倒、病虫害防治、低损收获等关键技术措施,这对机具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产主体应选配高质量耕整地机械、高性能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成套设备、高效植保机械、低损高效收获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等装备,并具备水源条件。本应用指引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种床构建、导航精密播种、水肥调控、化控植保、低损收获、机械化烘干等耕、种、管、收、烘干等关键环节的机具装备“怎么选、怎么调、怎么用”,明确适宜机械的选用、调试、应用要点。
 
  一、种床构建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80%),土壤以疏松黄土为主,黄土层疏松多孔,透气性较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弱,需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措施改善耕层结构‌。
 
  良好的种床环境对实现苗齐、苗匀、苗壮以及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应逐步改变“一旋到底”的耕作方式,推广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深松)和保护性耕作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构建合理耕层,促进耕层深化,防止玉米植株倒伏,为玉米密植提供良好的种床环境。
 
  (一)机具选用
 
  1、耕地机械。根据土壤压实情况,一般采取三年左右一次深翻(深松)或松、翻轮替的轮耕制度,打破犁底层,构建合理耕层结构。采用翻耕作业的,应优先选用翻转犁,并具有过载保护功能。采用深松作业的,应优先选用全方位式或偏柱式深松机也可选用凿铲式深松机。采用联合整地作业的,应优先选用具有“深松+耙平+镇压”组合功能的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耕整地作业。
 
  2、整地机械。播种前应进行整地作业,优先选用圆盘耙、驱动耙,沙性土壤也可选用旋耕机。如只需进行浅层的平整、保持土壤团粒结构,并对杂草和残茬进行掩埋,可选用中型或重型偏置式圆盘耙并配备镇压辊;如需保持上下土层不混合,或进行深度破碎,达到精细整地的效果,可选用水平旋转驱动耙并配备镇压辊。
 
  (二)机具调试
 
  1、翻转犁
 
  (1)犁铧入土角度调整。可通过调整犁的牵引点高度或调节悬挂装置上的限位链长度等调整犁铧的入土角度。调整时,可将犁降下,在接近地面时根据犁铧与地面夹角进行调整。
 
  (2)耕深调整。对于配备限深轮的翻转犁,可通过调整限深轮的高度来控制耕深。对于未配备限深轮的翻转犁,可通过调节拖拉机悬挂机构的上、下拉杆长度来调整翻转犁的耕深。在深翻作业时,根据犁体的入土深度和作业情况进行调整。
 
  2、深松机
 
  (1)深松铲入土角度调整。可通过调节拖拉机的悬挂上拉杆来确定深松铲入土的角度,悬挂上拉杆提的越高,入土的角度就越小。作业时,深松机的机架应保持地面平行,可通过调整拖拉机的提升杆实现机架左右水平,通过调整深松铲的角度实现机架前后水平。可通过调整调节板的长短来调整镇压和碎土程度。
 
  (2)深松深度调整。深松机挂接后,应确保旋转手柄能够正常并水平着地,可通过调节旋转手柄实现深松铲整齐入土;通过调整横梁与地面的距离调整深松深度,距离越短深松深度越大,深浅不一时应调节深松机的水平螺栓突出高度,保证深松机的水平。
 
  3、圆盘耙
 
  (1)碎土性能调整。可通过适当减小耙片间距增强碎土效果,但耙片间距过小易造成堵塞。有动力驱动的圆盘耙,可通过圆盘转速调整碎土性能,转速越高碎土能力越强,调整时应综合考虑到动力消耗和机器的承受能力。
 
  (2)耙深调整。可通过配重调整耙深,配重增加,入土深度增加。也可通过耙片偏角调整耙深,增大耙片偏角,入土深度增加,碎土能力增强。
 
  4、驱动耙
 
  (1)耙齿检查。作业前,应检查耙齿的磨损情况,若耙齿有明显磨损,或调整后作业深度仍达不到要求,应及时更换新的耙齿。
 
  (2)耙深调整。耙深主要通过镇压辊来控制,可通过调整耙体与镇压辊之间销轴的上下位置,改变镇压辊的高度来控制耙地深度。调整时,应边调整边观察耙深变化。
 
  (三)应用要点
 
  1、秸秆粉碎还田。因地制宜采用秸秆翻埋、碎混、覆盖归行条耕等方式还田,秸秆量大的情况下,也可适度打包离田。秸秆粉碎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的粉碎还田装置作业,也可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单独作业。作业时,秸秆长度应不超过10cm,抛洒均匀,不漏堑,不拖堆。
 
  2、机械化耕整地。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早备耕、及时高质量耕整地。深翻深度应在30—35cm之间,扣垡严密,不出现回垡现象,耕幅平整、无堑沟,地表残茬不超过10%,不重不漏,耕堑直,百米内直线度误差不超过20cm。深松深度应在30—50cm之间。
 
  土壤水分降至适宜范围后再进行整地作业,耙深一般为10—15cm,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齐”即土地边缘整齐,便于管理;“平”指土地表面平整,确保播种深度一致;“松”是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碎”是土壤细碎,便于种子发芽;“净”为田间无杂草和杂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墒”是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种子发芽提供充足的水分。
 
  3、耕作模式
 
  夏玉米一般在小麦收获后直接免耕播种,不进行秸秆处理或耕整地;秸秆量过大的地块夏播玉米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播种前,处理好小麦秸秆和麦茬。玉米收获后直接秸秆粉碎还田,壤土、黏土等地块应采用深翻(深松)的轮耕进行秋整地,然后开展冬小麦机械化播种。
 
  春玉米种植地块,上年秋季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和深翻深耕,增加土壤雨水雪水渗透,春播玉米要抓住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及时整理地块,为适期适墒播种创造良好条件。对已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在土壤化冻3~5厘米时及时顶凌镇压保墒;对未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在土壤完全解冻前可采取旋耕、镇压连续作业方式进行整地;对墒情较差、刮风频繁的干旱田块,播种前尽量少动土,可采取少耕或免耕方式灭茬播种。
 
  二、导航精密播种
 
  机播质量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关系作物产量,我省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提升玉米精量播种机具覆盖率,已经形成“平原高效化、丘陵适配化”格局,为进一步提升播种质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使用高性能精量播种机提高播种均匀性以及播深一致性,使植株均匀地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相邻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每个植株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防止出现大小苗、空杆的问题,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对玉米密植尤为重要。二是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高播种直线度和调头对行衔接性,提高作业精准度和前后环节作业匹配度,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机收损失、百亩增加3—4亩行数。
 
  (一)机具选用
 
  播种推荐选用具有北斗导航功能的拖拉机,带有作业监测终端和铺滴灌带功能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铺滴灌带作业,保证播种株行距精度和播深稳定,并避免漏播重播。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一般应配置指夹式或气力式排种器,实现高速播种;应配置单体独立同步仿形机构,实现播种深度均匀一致;应配置V型或单体轮式苗带镇压机构,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播种机宜加装种子漏播等播种作业异常报警、作业监测设备,以便机手实时掌握排种器工作状态,避免缺种、漏播等。
 
  在小麦秸秆全量覆盖的情况下免耕播种,选用指夹式或气力式高性能悬挂式免耕播种机,作业通过性强、作业速度高、无堵塞、播种质量好、能同时深施化肥;晋北地区需要铺膜的地块可选用具有覆膜下铺滴灌管等复式作业功能的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铺膜铺滴灌带作业。
 
  (二)调试与试播
 
  播种正式作业前应按要求正确调试播种机,并进行试播,确认调试到位,播种量、施肥量、播深、肥深、行距、镇压力、滴灌带长度等应符合农艺要求。
 
  1机具调试
 
  (1)行距调整。一般优选宽窄行种植模式,实现一条滴灌带浇灌两行玉米,节省成本。需要配备行距可调的播种机,根据土壤质地情况,配置适宜的宽窄行模式。滴灌带铺设于窄行内,一条滴灌带浇灌两行玉米。不可调行距播种机械,行距超过50cm应单行配滴管带。
 
  (2)株距调整。一般通过调节播种机传动装置实现株距调节。传动装置调整时,采用地轮传动方式的播种机主要调整塔轮齿数比,通过改变传动速比实现播种株距的调整;电驱播种机主要调节电驱控制器,在控制器中找出株距调整选项,输入所需要的株距即可实现株距的调整。
 
  (3)清茬防堵调整。通过调节三点悬挂及机具自带限位,调整秸秆切割装置、破茬清垄机构的位置,查看能否较好的切断并清理播种带的秸秆和杂草,应达到播种行秸秆少、清垄一致性好、无雍土及堵塞等技术要求。
 
  (4)播深调整。作物播深根据土质、墒情及秸秆覆盖情况合理选择,一般玉米播深4—6cm,整地质量好、墒情地温适宜平川区田块可4—5cm浅播,通过镇压保墒减少水分的蒸发;秸秆量大、土层较薄且保水性差的丘陵区,采用分层播种技术,种子播深5—6cm,种肥施于下方2-3厘米处。播种机可通过播深轮上下位置或仿形限位轮手柄来调节。
 
  (5)镇压力调整。覆土镇压力可通过镇压轮档位调节实现。玉米镇压力一般在档位II或III级镇压档位。
 
  (6)排肥量调整。应按照播种机上的排肥量调节指示图,通过调整挡板开度或排肥轮转速实现玉米不同的排肥量。调整后应进行排量测试,作业过程中应关注肥管弯曲程度与流畅性,避免堆积堵塞。
 
  (7)风机压力调整。气力式播种机在地头起步阶段,对于机械传动的应提前手动转动传动机构保证排种盘转动1圈,对于电机驱动的应提前通过电机驱动排种盘转动1圈,实现种子在种盘上的预吸附,避免地头漏播,转弯掉头时也应保持气压稳定。播种过程中风机压力应稳定,一般控制在60—80mbar;应具备风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风压情况。其中,拖拉机PTO驱动风机的播种机,通过调节拖拉机PTO输出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液压马达驱动风机的播种机,通过调节液压马达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
 
  (8)铺滴灌带调整。铺滴灌带播种机作业时,先把滴灌带的头部固定住,注意观察滴灌带铺放状态,确保铺设的滴灌带长度满足支管间距的要求。贴片式滴灌带铺设时贴片滴孔应朝上,滴灌带浅埋,覆土2—4cm。
 
  2试播作业
 
  正式播种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播。试播作业行进长度以30米左右为宜,根据田块的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速度,检查行距、粒距、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镇压力度、滴灌带长度等是否满足当地农艺要求,有无秸秆拥堵、播种和下肥料管堵塞等异常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调整。调整后再进行试播并测试,直至达到作业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
 
  (三)应用要点
 
  1科学选种。在品种上,选用耐密、抗倒、抗病、广适、宜机收品种。春播早熟区宜选用大丰1407、禾源919、君实615、瑞丰168等品种,春播中晚熟区宜选用强盛370、大槐99、太育9号、德育丰919、鑫源596、大象704、潞玉1627、GF677等品种,南部夏播区重点推广DF899、先赢311、⻰生19号、瑞普909、赛博173等品种。选用适宜单粒点播的高质量包衣种子,必要时可针对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二次精准包衣,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杜绝“白籽”下地。
 
  2播期选择。根据气温、品种特性、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确定最佳播期。春播玉米在5—10cm耕层地温持续一周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一般情况下,晋城、长治等地适宜于4月上中旬播种,晋中、阳泉、忻定盆地、黄河沿岸等地适宜于4月中下旬播种,大同盆地适宜于4月中下旬~5月初播种,晋西北高寒冷凉区适宜于5月上中旬播种。对墒情适宜且土壤状况、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地块,适时早播、趁墒抢播(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及时改种早熟品种或其它早熟作物)。播种后尽快接通滴灌系统,进行滴水齐苗作业。复播玉米可在小麦收获后适时作业。
 
  3播种密度。各地根据光热资源条件和生产实际,科学确定种植密度。春播玉米亩保苗4000—5500株,复播玉米亩保苗4500—5500株,遵循水肥条件越好密度越大原则,水肥条件好用上限,水肥条件差用下限,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地块适当增加密度,亩保苗5000—7000株。
 
  4、保持气压稳定。拖拉机牵引的气力式播种机一般采用手油门控制,保持PTO输出转速稳定。开始作业时,先增加油门,提高转速,一般PTO输出转速维持在540r/min左右,风机压力60—80mbar,再缓慢降下机具开始作业;转弯掉头时,应先提升机具,再降低转速。转弯时应保证转速不降低,否则易导致地头漏播。
 
  5、播种质量。指夹式播种机作业速度推荐控制在6—8km/h,气力式播种机为8—10km/h。玉米播种深度4—6cm, 施肥深度为10-12cm,种肥间距≥5cm。作业质量应满足粒距在10—20cm时,粒距合格指数≥80%、重播指数≤15%、漏播指数≤8%、合格粒距变异系数≤30%、播种深度合格率≥85%。粒距在20—30cm时,粒距合格指数≥90%、重播指数≤10%、漏播指数≤6%、合格粒距变异系数≤25%、播种深度合格率≥85%。
 
  三、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设备,主要由水源、灌溉首部、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水器等组成。选取适宜的机具和宽窄行滴灌种植模式。根据作物需求对玉米种植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实现水肥耦合,高效灌溉、按需灌溉,高效施肥、按需分次施肥,是全面提升玉米水肥利用效率的设备。
 
  (一)滴灌系统设计与选配
 
  1滴灌技术选择
 
  积温不足、蒸发量大的区域,宜采用膜下滴灌;沿黄灌区,宜在此基础上推广黄河水直滤滴灌技术,破解黄河水泥沙过滤难题。根据水源杂质配置过滤系统,地表水源推荐使用砂石+网式(或叠片)过滤组合;井水水源可使用离心+网式(叠片)过滤组合。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以及水源出水量、田块地形、当地气候等因素合理布置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玉米种植灌溉系统一般采用轮灌模式,根据水源出水量、水泵及滴头参数、轮灌周期等合理划分轮灌组数量及轮灌小区面积。一个轮灌组的面积由井本身的出水量,泵扬程和滴灌频次决定,所以滴灌系统设计应根据水源供水量,水泵扬程和滴灌频率要求进行设计。
 
  2滴灌机具选配
 
  (1)灌溉首部
 
  灌溉首部主要由主机、灌溉系统、肥料溶液混合系统组成,主机包括机架、过滤器、水泵、注肥流量计、灌溉管路、控制器等。灌溉面积大的地块,应配备加压装置。有条件的可采用智能灌溉首部,包括智能控制柜、可视化系统、水肥一体机以及传感设备等。施肥设备根据灌溉系统规模大小等选择,推荐使用压差式施肥罐。
 
  灌溉首部按混肥形式分成主路式和旁路式,都可用于大田玉米种植,同等情况大田种植用旁路式效率更高,流量更大,施肥灌溉面积更大。灌溉首部的规格参数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其流量、扬程应与灌溉面积匹配,并考虑水源(井水、河水等)条件以及地形条件(平地、坡地等)。为了保证灌溉系统运行期间压力、流量稳定以及管网安全,灌溉首部可配置变频装置,以根据田间水量需求实时调节水泵运行频率,使灌溉系统始终处于最优化运行状态。
 
  (2)输配水管网
 
  输配水管网包括主管、支管,可选用软管(PE软带、编织软带)地表铺设,或选用硬管(PVC、PE管)地下埋设。
 
  主管铺设方法主要有独立式和复合式两种,独立式管道的铺设方法具有省工、省料、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不适合大面积作业;复合式主管道的铺设可进行大面积滴灌作业,要求水源与地块较近,田间有可供配备使用动力电源的固定场所。玉米种植滴灌一般采用复合式主管道铺设。
 
  支管的铺设形式有直接连接法和间接连接法两种。直接连接法投入成本少但水压损失大,造成土壤湿润程度不均;间接连接法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增加了控制、连接件等部件,一次性投入成本加大。支管间距离需根据机井出水流量、水泵扬程、毛管滴头流速等因素综合确定,普通大流量(2L/h以上)滴头的毛管铺设距离在50—70米的滴灌一致性最好,小流量滴头(1L/h以下)的毛管可延长至100—200米。滴灌带连接支管,可选用预制孔软带;投资较高的灌溉系统可选择PE、PVC等硬质管道,地埋铺设,提高使用年限。
 
  (3)田间灌水器
 
  田间灌水器主要指滴灌管(带),俗称毛管,其参数和布置形式应根据种植作物、灌溉制度、田块地形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型。毛管滴头流量一般在1.0—2.5L/h之间,小流量滴头出水量在0.35—0.85L/h之间。铺设方式主要包括地表、浅埋或覆膜铺设,宜采用播种铺管(覆膜)一体化机械进行铺设,也可以分开铺设。
 
  (二)设备调试
 
  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塑料管不得抛摔、拖拉和曝晒,注意防止肥液倒流,安装完毕打开阀门用水冲洗管道。
 
  1初次使用。每年第一次使用时,为了尽量避免污物堵塞灌水,要求打开干管、支管和所有毛管(新购置的毛管不用)的堵头,逐条支管依次冲洗。冲洗时间 10—15 分钟左右,冲洗完后关闭干管上的排水阀,然后关闭支管排水阀,最后封堵毛管尾端。
 
  2日常使用。每次使用时均应检查首、尾部压力表是否在正常使用压力上,根据过滤系统前后压差或定时对过滤系统进行清洗、排沙,注意保持蓄水池水位,杜绝无水条件下水泵电机空转。在水泵开启前,首先打开准备灌溉管道上的轮灌区控制阀门,在此基础上逐级打开上游阀门,以保证灌溉系统的安全。然后开动水泵,向灌水的支管管道缓慢地充水,充水水流速度不得大于0.5米/秒,时间不得少于5—10分钟,以防引起水锤。系统运行应按照清水—施肥—冲洗的操作顺序,合理制定施肥速度并进行灌溉施肥单元的切换。施肥结束后,将管道及滴头内肥料冲洗干净。在管道停止运行时,首先关闭水泵等动力系统,然后缓慢逐级关闭阀门,防止因阀门关闭过快而引起水锤破坏管道。
 
  3作业期维护。灌溉季节应该经常对管道系统、滴灌带进行检查维护,定时查看压力表,压力异常说明阀门、接口、管网可能出现漏水等问题;加强检查输水管网、滴灌带,对损坏、漏水的及时修理;并根据过滤系统前后压差或定时,对过滤系统进行清洗、排沙。进排空气阀应定期检查是否畅通,对损坏、漏水的及时修理,视情况对滴头堵塞及时进行氯处理或者酸处理;阀门应定期加滑脂,做到控制闸门启闭自如,阀门井中无积水;露地表的管道及管件完整无损。支管应根据供水质量情况经常冲洗。毛管一般至少每月打开尾端的堵头,在正常工作的压力下彻底冲洗一次。
 
  4作业后保养。每年灌溉季节结束,冲洗地埋管道及放空存水,露地面的金属管道应刷漆防锈,阀门应涂油防锈并关闭和加盖保护。将地面铺设的支管、毛管做上标记,严防损坏;或将地面毛管连同灌水装置卷成盘状,按照所在位置做好标记存放于库房。
 
  (三)规范作业
 
  根据土壤条件、产量水平等进行科学水肥管理。在玉米全生长期内按需、分次进行水肥精准调控。收获后,及时排空管道内积水,防止冻裂。
 
  1滴水齐苗。播种结束应及时连通滴灌系统并进行滴水出苗作业,达到出全苗、出苗整齐一致的目的。滴灌量视土壤墒情确定,以湿润区域覆盖播种行为原则,干燥土壤每亩滴水20—30m3,墒情较好的亩滴水15—20m3。
 
  2精准灌溉。根据玉米需水规律进行灌溉,灌水周期和灌溉量依据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耗水强度和不同耕层最佳土壤含水量来确定。有条件的可采用水分传感器监测进行自动化灌溉,采用小灌量、高频次灌溉,应始终把耕层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合理持水量上下较小波动变幅内,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滴灌施肥前应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大风降雨天气,应延后进行,避免增加倒伏风险。
 
  3精准施肥。优先选用滴灌专用肥或其他水溶肥,根据玉米水肥需求规律,按比例将肥料装入施肥器,随水施肥,做到按需分次、局部定向施用,防止玉米前期旺长、后期脱肥早衰,提高水肥利用率。每次施肥时结合灌溉,应计算出每个灌溉区的用肥量,肥料加入肥罐不易过满,一般装入体积70%以下,待肥料溶解后再加入其余肥料。每次施肥前,先滴清水1—2小时,然后再开始滴肥,以保证施肥的均匀性。
 
  四、化控与植保
 
  玉米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群体大、倒伏风险高、病虫草害风险也高,应及时机械化控和植保,通过“化控稳产+植保减损”协同推进,实现玉米密植高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机具选用
 
  1化控机具选用。优先选用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实现低剂量喷洒化控。尽量避免人工喷施,造成喷施不均或重喷、漏喷。如遇下雨或抽雄后地面植保机械进不了地,也可以使用无人机,但应加大水量降低药剂溶度,在无风条件下喷施。
 
  2植保机具选用。可使用植保无人机或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进行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治作业。到作物生长后期地面植保机械很难进地作业,一般选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
 
  (二)检查与调试
 
  1喷杆喷雾机
 
  (1)机具检查。着重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传动系统的安装可靠性,各处螺栓不出现松动现象;②检查喷药系统功能,输药管路是否连接可靠,无漏液现象,检查膜片泵气室是否充气,并给泵的各传动部分加注润滑油;③检查进水管、加水器、药箱口、喷头滤网等位置是否出现堵塞问题,及时清除堵塞物;④启动整机,药箱加入一定量水,空转运行检查各个喷头工作状态,对损坏的喷头及时进行更换。
 
  (2)机具调试。①喷杆桁架机构水平状态调整,将机具停放至平整地表,尽量降低喷杆桁架高度,使其逐渐贴近地表,调整左右方向的水平状态,使两侧高度一致;②喷头高度调整,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情况及喷头喷雾角度,调整喷头作业高度;③喷头喷雾状态调整,通过调整喷头的孔径和数量控制喷雾的流量和雾化效果。通过量杯收集各个喷头1 min时间的喷液量,验证每分钟施药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2植保无人机
 
  (1)机具检查。①喷头检查,飞行之前检查喷头是否堵塞,喷雾状况是否正常,雾化是否均匀;②机体检查,机头方向、GPS朝向检查,仔细检查机体是否松动、连接部分是否牢固、螺丝是否紧固;对机身、旋翼、起落架、喷洒系统等进行清理,将无人机调整至最佳状态;③电池电量检查,起飞前检查每一块电池电量,尽量确保电量满格;④作业环境检查,起飞前确认作业地块是否在禁飞区内,确认作业区域内的房屋、防护林、高压线塔的位置,留出安全距离,选择合适的起降点及作业航线,航线距离障碍物一般为3—5米。
 
  (2)机具调试。①喷洒参数调试,包括喷头流速、施药液量。喷头流速根据药液的浓度和作物需求进行设置;施药液量应考虑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和喷头的覆盖范围,确保相邻喷洒区域有适当的重叠,保证喷洒均匀;②通信系统调试,检查无人机与遥控器之间的信号连接,确保遥控器的信号能够稳定地传输到无人机,在有效范围内能够对无人机进行控制;③试飞测试,作业前空机手动试飞,观察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喷洒效果,确保自动作业没有问题。
 
  (三)应用要点
 
  1机械化控。在6—8展叶期需喷施玉米控旺剂,控制穗位高度、增粗基部茎节,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选择玉米专用化控剂,用量按产品说明书推荐用量,应注意化控喷施与滴灌施肥作业协同,一般在喷施化控剂5—7天后再及时进行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的滴灌施肥。喷施应避开中午或者高温天,喷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增喷1次。处于风带、倒伏风险高的地块,可酌情增量20—30%喷施,或在8—10片展叶,或抽雄前1周进行第2次化控。
 
  2机械植保。
 
  (1)除草。通过种子精准包衣解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苗前苗后化学除草控制杂草。播后因地制宜进行化学除草,墒情较好且地表秸秆覆盖量不大的地块,以播后苗前采用植保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进行封闭除草为主;墒情不好且地表秸秆覆盖量大的地块,以苗后茎叶除草为主;苗前未化学除草或封闭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可结合天气情况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及时苗后除草。
 
  (2)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灌浆期)进行1至2次机械化植保。重点动态监测大小斑病、玉米螟、蚜虫、粘虫等病虫害,结合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在大喇叭口至乳熟初期,采用植保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进行“一喷多促”(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作业。
 
  五、玉米低损收获
 
  我省玉米主产区广泛采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应选择与玉米种植行距、成熟期、适宜收获方式对应的玉米收获机,玉米摘穗、脱皮、秸秆粉碎还田等工序一体化作业,实现低损高效机械化收获作业。宜选用承载能力强、倾角低、板式摘穗辊的割台配套玉米收获机。
 
  (一)收获机选用
 
  1收获方式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粒收或穗收机型。对种植中晚熟品种和晚播晚熟的地块,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5%以上时,应采取机械摘穗剥皮、晒场晾棒的收获方式,待果穗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再机械脱粒。对热量资源较好的区域和地块,当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可利用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进行脱粒收获,减少晾晒再脱粒成本,收获后应及时烘干。
 
  2割台匹配选择。根据玉米种植行距选择匹配的收获机割台,6行以下收获时种植行距与割行中心之间的偏差在±5cm以内,6行及以上收获时应保证种植行距与割行中心距偏差在±3 cm以内。适宜机型:(1)优先选择宽窄行收获机,割台行距与种植行距农艺匹配,且是双数行割台,实现对行收获;(2)选用均匀行收获机,行距应与当地农艺行距基本一致或略小,否则容易漏收;如 40cm+70/80cm宽窄行,可用行距55/60cm左右的均匀行玉米收获机;(3)选用窄行距25—30cm左右收获机,不对行收获。
 
  (二)收获机调试
 
  1收获前准备。正式收获前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收获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并调试工作参数,使机具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应提前平整沟渠、田埂、通道等,并标记水井、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田间积水地块应提前挖沟通渠,排除积水,必要时挖深沟沥水。应及时散墒,直至适宜玉米收获机进地作业。
 
  2试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收,试收长度不宜低于30 m。检查作业质量,并据此进行工作参数调整。应注意观察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果穗收获机的摘穗剥皮机构调整。
 
  (1)拉茎辊与摘穗板组合式摘穗机构调整。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重点调整拉茎辊、摘穗板工作间隙和拉茎辊转速。拉茎辊工作间隙宜为10mm—17mm。当茎秆粗、植株密度大、作物含水率高时,应适当增大间隙;摘穗板前端间隙宜为光果穗平均直径的2/3,摘穗板后端间隙宜比前端间隙大5mm;拉茎辊转速在发动机额定转速下可保持在600r/min—900r/min。
 
  (2)剥皮装置调整。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摘穗剥皮型玉米收获机重点调整压送器与剥皮辊间距、剥皮辊倾角。应根据剥净率调整压送器与剥皮辊间距,宜略小于玉米穗直径;应根据果穗损伤和落粒调整剥皮辊倾角。
 
  4籽粒收获机的脱粒清选部件调整。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玉米籽粒收获机重点调整脱粒滚筒转速、凹板间隙、风扇转速等。在破碎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脱净率,可采用适当提高脱粒滚筒转速、减小凹板间隙等措施。在含杂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清选损失,可采用适当减小风扇转速、调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措施。
 
  (三)规范作业
 
  1行走路线确定。当地头与地块中间种植方向不同,应沿地头种植方向先收获地头玉米。宜采用往复作业方式,从田块一侧开始收获,行进方向应与种植行平行,保持直线行驶。
 
  2作业速度选择。收获开始时应低速作业,稳步提高作业速度,直至适宜的作业速度。不得用行走挡进行收获作业。应关注割台落穗损失,保持前进速度与摘穗辊或拉茎辊转速、拨禾链速度匹配。当玉米稠密、植株高大、产量高、行距宽窄不一、地形起伏不定、早晚及雨后作物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3作业要求。应满幅作业,保持喂入均匀。随时观察作业状态,避免发生分禾器/摘穗机构碰撞硬物、漏收、喂入量过大、还田机刀片打土等异常现象。应定期检查留茬高度、收获损失率、剥净率、含杂率和破碎率等作业质量。必要时,调整割台、剥皮装置或脱粒清选等部件工作参数。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时,应升起割台,避免紧急转向。重点关注分禾器、行走轮是否碰触未收获玉米。如需停车,应先停止前进,继续运转60 s后再切断动力。
 
  4作业质量。收获质量宜达到以下标准:果穗收获机型,损失率≤3.5%、籽粒破碎率≤0.8%、果穗含杂率≤1%、苞叶剥净率≥85%;籽粒收获机型,损失率≤4%、籽粒含杂率≤2.5%、籽粒破碎率≤5%。
 
  六、机械化烘干
 
  根据我省地域环境和作业特点,连续式和循环式烘干机在全省范围内均可使用,如对品质有较高要求和开展制种烘干,推荐采用循环式烘干机为宜。
 
  (一)作业要求
 
  烘干作业开始前,要根据作物特点,调整机具参数,进行试运行调试,保证最佳状态。玉米入塔烘干前,要满足如下要求:玉米水分一般为18%-30%,不同水分粮食应分别烘干,同一批烘干玉米水分不均匀度应符合降水幅度≤10%,不均匀度≤2%,降水幅度>10%,不均匀度≤3%;玉米干燥前应进行清选,含杂率≤2%。
 
  (二)技术要点
 
  1、工艺选择。目前两种烘干工艺效果较好,一是玉米籽粒水分低于25%时,可直接清选后入塔烘干至安全水分,如高水分籽粒,可先进行高湿粮预干燥处理后再入塔;二是分段烘干,高水分粮食直接入塔,第一次降水到25%左右,静置缓苏后再次入塔烘干到安全水分,该工艺可用于抢收应急使用。
 
  2、烘干工艺。高湿粮食储存干燥主要包括进粮、(静置自然通风干燥)、冷风强制干燥(同时粮食多次循环)、入塔(倒入周转仓)等环节;烘干塔烘干主要包括进粮、缓苏、烘干、排粮等环节,该环节可多次循环。
 
  3、技术要求。烘干塔烘干时要采取短时间加热长时间缓苏,且要控制一次降水幅度不大于1.5%,防止增大裂纹率,烘干后粮食水分、不均匀度、以及裂纹率增加值等各项数值要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要求。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