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网 编辑视角】 俗话说“粮食安,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头等大事。当下,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形早已一去不复返,“中国饭碗”牢牢地端稳在我们手中。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白皮书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据,有两个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世界脱贫*也是一个壮举。
14亿人的粮食安全保障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因此保障农民的利益也同样重要。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和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14日的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收益。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解决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加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首先,降低种粮成本。发言人表示,国家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财政支农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8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通过实施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
此外,笔者以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这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也让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
其次,抓好粮食收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粮食收购,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问题。在必要时,启动粮食低收购价政策。
据笔者了解,今年上半年小麦价格震荡走低,随着夏粮增产和三季度小麦集中上市,使收购压力进一步加大。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山东、河北6个主产省相继启动了小麦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9月30日,6个主产省累计收购小麦7076万吨,同比增加2061万吨。
此外,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小麦低收购价格的通知》,表示2020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生产的小麦(三等)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2元,保持2019年水平不变。
粮食价格是种粮农民关心的问题,价格低,农民种植意愿就低。粮食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防止了粮食价格过低,很好地保障了农民利益。
后,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发言人介绍,主要途径是通过发展产业和优粮优价增收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比如,黑龙江省2018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湖南的南县发展“虾稻共生”模式,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河南省粮油加工企业建立原粮基地718万亩,惠及190万农户;贵州实施特种优势粮油订单种植工程,带动种粮农户创造收益93亿元,惠及115万农户。深入实施粮食工程,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品种种植。目前小麦、稻谷价格比普通品种每斤高出0.1-0.2元,实现了“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