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网 行业要闻】农业保险,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这项工作正在“试点”之中。面对粮价大幅上涨和国内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样一个严峻形势,农业保险必须尽快“推而广之”。农业互助保险是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法律规范的缺失,农业互助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农业互助保险分为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合作社。下面跟大家普及一下农业相关保险知识及市场现状。
现身说法:探索农业保险和互助保险
农机互助保险是2009年在陕西农机系统自发兴起,经过7、8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湖北、湖南和河南省驻马店市,发展模式也由单一的行政推动逐渐向行政牵头、协会运作、保险专业人士市场化推动、农机手自发互助转变。下面以河南省驻马店市跨区作业的履带式
联合收割机农机互助保险为例:浅谈一下我们在农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两方面的探索。
农机保险业发展路上荆棘多 还需政策扶持
尝试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保险
驻马店市常年参加跨区作业的履带式联合
收割机16000台左右(作业时长6-9个月)约占全国跨区作业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1/3左右。他们从海南到东北收获全中国。一个不出产水稻的地市却收割全中国多的水稻。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农业产业大军,年毛收入50亿元以上。
根据农业保险的需求跟农业的规模化成正相关的原理,驻马店市这支农业产业大军是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保险好的试验田。另外从2015年的理赔数据来看,这批履带式联合收 割机的事故率30%左右,而
运输车辆事故率只有8%左右(每一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有一台货车装载运输流动)。
运输车辆投保商业车险的比例接近100%,说明这些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的保险需求也是接近100%。所以驻马店市今年在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比较集中的乡镇建立了4个服务站。邀请部分农机手兼职推广农机互助保险。在既无国家补贴又无行政推动的情况下进行农机互助保险发展探索。当前国内有类似保险需求强度的规模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项目为数不少。像农机互助保险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尝试的很少。不过与2015年相比驻马店市履带式联合收割机2016年的发展反而倒退了。原因是除了2015年启动时费率太低(今年大家都有涨价的心理错觉),行政推动的方式使农机手产生了逆反心理,宣传还不到位等等以外,农机互助保险现在的尴尬身份也是迟滞它快速推广的重要的原因。
尝试建立灵活专业的互助保险组织管理模式
农机交强险作为法定险种基本停滞的根本原因是费率全国统一。赔付率低的农机需求性不足,别说办理交强险,免费上牌农机手都嫌麻烦。赔付率高的农机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承保。驻马店市农机互助保险经过摸索正在分机型逐步建立以浮动费率制为抓手的灵活机制。也是就说看赔付率定费率,既保证需求性又保证可持续发展。从去年年开始针对跨区作业机手推出自助理赔服务,通过手机微信10分钟就能处理1起事故。
今年又通过熟悉跨区作业产业链,联系了一批跟随跨区作业农机全国流动的农机服务车代理查勘。不仅做到了即时查勘、即时理赔,还做到了即时救援、即时修理。理赔成本基本为零。参加互助保险的机手对只要事故真实就能即时赔付并不要任何手续的理念高度认可,对修理好农机不花一分钱让服务车找互助保险结算的模式也大为赞赏。为了既防止道德风险又让农机互助保险做成会员互相监督的真互助。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让机手在群里晒事故照片,简单讲事故经历让大家监督。另外微信群也成了机手互相交流有价值信息的平台。明年还准备推出电子保单,业务向全国跨区作业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机手开放。
《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出台以来,两种理解偏差出现的比较多。一是认为相互保险能够解决当前商业保险存在的众多问题,比如说高成本、理赔难、销售误导等。仿佛广大民众对商业保险是“苦秦久矣”。揭互助保险之竿而起(再加上互联网就更好了),立即应者云集。而实际上互助保险只是成熟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它和商业保险甚至可以经常转换。决不是加上互助两个字就能立即解决许多问题。二是互助保险只能经营低收入、低保费、低保障的小众人群。这是没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认为互助保险在中国还得回到保险萌芽期重新发展。其实中国保险业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积累起来了人才、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等等。互助保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不仅要找准受众人群,还要更专业、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信用。要么小而精,要么小而强。有可能的话再不断联合,在市场中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不是寄希望于市场能给互助保险一块纯净的空间(也绝无可能)。
当前国内的农业保险以“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为原则的国家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营的模式。国家的补贴比例高企,补贴金额不断增加。看似红红火火,行业受益(农业保险已成为国内财险业的“蓝海”),其实扭曲的需求会让广大农民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挣钱的工具,抵触农业保险甚至“伙同”保险公司分国家补贴。长期来看会对国内农业保险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必然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伤害。从以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农业或者某些农业产业入手进行农业保险多渠道的探索是我们整个行业迫不及待的使命。中国农业正在转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观念转变,多方位探索与农业转型相配套的保险制度也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强的自我特征,保险业也是如此。不参与其中,不深入进去,不进行的要素分析,仅仅依靠拿来主义一定是粗放的、低效的,甚至是似是而非、文不对题的。发起于民间的农机互助保险无疑在农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两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农机险市场“遇冷”原因分析
农机是农业生活的保障,那么农机手的保障是什么呢?当然是农机险。可以说,农机保险的出现给过去一直处于“裸奔”状态的农业机械穿了一件“保险外衣”。三夏时节是农民忙也是农机事故频发的高峰期,保障农机手的安全,才能更好地进行田间作业。然而,农机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农机险非常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使受害人在灾害损失发生后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稳定群众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赔偿资金的及时准确性,促使相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尽快恢复生产工作。
当前,农机具在使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为“碰撞、火灾、爆炸、暴雨、洪水、暴风等造成农机具自身的损失风险”“农机具机上人员操作风险”“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对第三者造成的经济赔偿责任”等。近期,中华联合财险河北分公司与河北部分市农机局开办联合收割机责任险(简称“农机险”)附加车上人员责任保险。
该险种的主要保险标的为拖拉机、收割机。然而,该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客户对农机保险认识程度并不高,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落地,各地农机装备保有量也在大幅增长,同时农机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人身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此类索赔事件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农机险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使受害人在灾害损失发生后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稳定群众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赔偿资金的及时准确性,促使相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尽快恢复生产工作。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农机保险在制度建设、品种设置、市场监管、业务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机户缺乏保险意识,认为自己的农机具很少上路,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小,因而不愿意投保。此外,保险公司承保的意愿也不强烈。从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经营的数据来看,由于投保率较低,缺少规模支撑,拖拉机赔付率较高,于是保险公司在开展农机保险方面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险公司来说,拖拉机、收割机为限制承保类型。
据中华财险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农机保险开展较多的为拖拉机和收割机的交强险,保险公司针对农机保险单独开发的产品种类很少,施工机具投保可选择的余地很小。此外,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推动。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补贴后的农机具缺少统一管理机制,大多购入者未有效转移风险,增加了施工机具的使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机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内容,开展农机保险有利于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因此,农机险的推广需要险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