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极飞代表中国企业参加中英科技论坛

2020-09-24 10:03:36来源: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量:4726

分享:
  今日,英中贸易协会(CBBC)和英国科技协会(techUK)联合主办、英国贸易部协办的中英科技论坛(UK-China Tech Forum)在线上圆满举行。论坛以“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科技”为主题,聚焦后疫情时代下中英技术创新合作的机遇与挑战,邀请来自中英两国政府、行业机构、科技企业的代表,深入探讨了如何把数字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进一步释放两国在联合研发和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方面的发展潜力。
 
  作为中国企业代表,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受邀出席,介绍了中国企业如何运用农业科技创新守护自然、赋能乡村发展,并积极分享极飞与英国学术、政府机构携手应对性挑战的合作案例
 
  参与这场中英跨国科技“云对话”的包括英国贸易部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John Edwards)、英中贸易协会大伦敦区及科技领域区域总监Mark Hedley、英国贸易部工业与创新司副总监Tony Clemson、Everledger运营官Chris Taylor、腾讯云欧洲市场与战略总监Markus Kuhlo等多位特邀嘉宾。
 
  农业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英国贸易部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科技行业是当今推动经济发展、面向绿色和低碳未来的强大引擎。中国是除美国、欧盟以外,英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清洁能源技术、金融科技和农业科技将会是未来中英科技合作的重点发展领域。
 
  作为促进人类福祉、经济利润、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农业科技创新是中英两国正在重点开拓的新兴领域,被视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不同于英国农业以规模化经营、大型地面机械为主导,中国的小农经济受限于土地规模和复杂地形,主要依赖人工劳动来进行农田管理。虽然两者采用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却同样面临由粮食需求增长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这包括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和耕地退化等生态难题
 
极飞农业无人机为红原草原进行飞播作业,加快草原生态恢复
 
极飞农业无人机协助蜜蜂为果树授粉,守护生物多样性
  龚槚钦表示,解决这些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极飞的主营业务,也是极飞的企业社会责任。他说,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极飞专注于做三件事情。
 
  “首先,我们与各地政府共同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田高清地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网络;其次,极飞研发并制造了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动驾驶仪等无人化农业设备,替代人工从事重复、劳累、危险的农事活动;极飞的终目标是要构建一个“无人化”农业生态系统,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农业生产者,无论是小农户还是大农场主,作出科学的农田管理决策,大幅降低生产运营的总体成本。”
 
极飞“无人化”农业生态系统
 
  截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极飞的智慧农业产品与技术已累计服务了约 872 万农户,超过5 万台农业自动化设备正在遍布 4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无人化作业。在过去两年时间里,通过使用环保电能代替拖拉机柴油消耗,极飞共减少了368,063 吨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基于行业优先的无人机精准喷洒技术,极飞累计节省5,090,000吨农业用水、减少使用 22,100吨农药化肥,并为农村青年创造无人机教员和操作员等新兴就业机会。
 
十字路口下中英科技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早在 2019 年,英国提出了在 205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新目标。而在 22 日的第七十五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政府也表示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龚槚钦对此认为,“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在可持续技术发展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是践行商业伦理规范、合规管理等的典型*。而中国则是新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对科技合作展示出开放包容的姿态”。他在看来,中英两国应该在新兴技术推广与教育方面加强合作创新。
 
  以极飞为例,在 2018 年,极飞与英国农业类高等学府哈珀·亚当斯大学(Harper Adams University)在精准农业研究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将无人机精准变量喷洒技术应用于的“无人农场”项目。除此之外,双方还就“耕、种、管、收”各农业生产环节的全自动化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例如激光机器人除草的应用,利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当被问及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大挑战,龚槚钦认为,政府、企业、行业机构、社会组织等所有利益相关方要携手合作,提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在多样化农业应用场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完善信息技术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的政策机制,并且通过构架数字基础设施,连接本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终建立一个安全透明、可追溯的粮食体系。
 
  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疫情的持续蔓延和经济艰难复苏的危机,各国应当放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打破壁垒,更积极地构建科技创新合作的桥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农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农机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农机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